笔趣阁

笔趣书吧>穿越必备: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> 第10章 沈阳陷辽阳陷(第1页)

第10章 沈阳陷辽阳陷(第1页)

沈阳陷

明朝总兵贺世贤驻守沈阳。正月时,后金军队数万骑兵抵达浑河,黄昏时分传来报告,敌军已接近渡河,即将靠近沈阳城池。贺世贤闻讯大惊,急忙在城墙垛口间储备火药,登上城楼查看敌情,现敌军距离城池四里之遥。他下令射火炮,然而,尽管火炮轰鸣,却未能伤及敌军一兵一骑,火药就已经耗尽。片刻之间,敌军已经将城池团团围住。次日,副总兵尤世功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迎战,虽然杀伤了敌军大半,但最终还是被迫撤回。此后,贺世贤坚守城池,不再出战。

此时,辽东经略袁应泰接到战况报告,派遣参将王世科率领五千人马前往支援。然而,敌将哈都率军击杀了王世科,导致其所率部队全部投降。敌军围城十日后,成功攻破沈阳北门。贺世贤见状,打开西门,单骑逃离。他逃至双溪时,遇到李永芳率领的五百哨骑侦察兵,最终选择投降。贺世贤与李永芳共乘一马,一同进入已被敌军占领的沈阳城。敌军任命贺世贤为后金副总兵。

沈阳陷落之后,后金将此城设为都城,并称之为“沈京”。

辽阳陷

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三月二十日,辽阳陷落。在此之前,辽东经略袁应泰得知沈阳陷落的消息后,便与巡按御史张铨、分守道官员何廷魁、监军道官员崔儒秀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。这时突然传来后金军自四里铺逼近的报告,袁应泰立刻命令总兵侯世禄率军迎敌,他遭遇了哈都、哈真两名敌将的联合进攻。双方从中午激战至傍晚,胜负未分,侯世禄决定收兵,撤至东山驻扎。敌军趁夜色攻击小西门,袁应泰命令射火器抵抗直至天亮。敌军虽伤亡众多,但明军火器也已耗尽。袁应泰又令监军牛维曜从小南门出辽阳城援助侯世禄再次出击,牛维曜在战斗中中箭,导致部队溃败。侯世禄抵挡不住,也只好撤退。

袁应泰、张铨、何廷魁、崔儒秀在城楼上目睹战况,深知事态危急,袁应泰说:“我奉朝廷之命专征辽东,本想恢复失去的疆土,报效朝廷,安抚百姓,无奈天意如此,使得谋臣无法定策,勇将不能建功,辽阳城危在旦夕。如果退守河西,我不仅无颜面对皇上,也愧对诸位将士。我愿交还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,以身殉国。诸位没有在外统兵作战的责任,应当迅离开城池,尽快采取行动收拾残局,退守至河西地区,制定长远防守计划。”张铨等人表示:“我们皆受国家厚恩,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,理应舍身报国。愿追随大人,死后化为厉鬼也要继续抗击敌人。”

话音未落,四面传来敌军攻城的消息,众人分别坚守各城门。不久,小西门起火,后金军已经登上城楼。小南门内有叛军接应打开城门,敌军大批涌入。袁应泰在东城楼上向皇宫方向拜别,然后拔剑自刎。崔儒秀也自缢身亡。张铨坚守北门,看见李永芳攻城,大声斥责其背叛国家、忘记君恩的逆贼行径。李永芳假装听不见,厉声催促后金士卒加紧攻城,很快城门被攻破,张铨在城楼上仍骂声不绝,直至被敌军杀死。全城大火四起,哭声震天。何廷魁回到官署,与妻子、两个女儿一起跳入花园井中自尽。

附记:

辽阳生员杨某于顺治十七年(公元166o年)任松江总督,一次与无锡进士刘果远宴饮,观赏戏曲表演。酒酣之时杨某拍案叫道:“这拍板唱错了。”刘果远问:“大人也精通音律吗?”杨某回答:“我的命也是因此才得以保全。当初辽东陷落时,敌人担心百姓因贫困而生乱,先将贫民尽数杀害;两年后又担心富人聚集造反,于是再次将富人全部杀掉。只有四类人未被杀。一是皮工,能快做鞋子的不杀;二是木工,能制作家具器物的不杀;三是针工,能缝制皮衣帽子的不杀;四是优伶,能演唱汉曲的不杀。唯独想要杀掉读书人。那时我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,整日闭门苦读,故而面色白皙。后金军捉住我后问我是不是读书人,我回答说不是,我是唱戏之人。对方说那你一定会唱戏,让我唱一听听。于是我唱了一曲四平腔,才得以被释放。”杨某说完这段往事,就在宴席间亲自敲板唱了一曲。

译者注:1。原文记载的明将贺世贤叛变后金,系作者计六奇根据当时的一些史料记录。按照后世编撰的《明史》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卷记载,贺世贤、尤世功皆在沈阳之战中战死。

2。沈阳与辽阳的相继陷落,是中国明朝末期东北地区局势剧变的重要节点,标志着后金势力崛起并逐步蚕食明朝领土,影响了整个明清交替的历史进程。

沈阳之战中,贺世贤虽然顽强抵抗,但由于火器短缺、援军失利等因素,最终不得不弃城而去,反映出当时明朝边防力量在面对新兴的满洲骑兵冲击时,既有战术层面的被动,也有战略资源配置的不足。而贺世贤的投降,揭示了个人意志与忠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脆弱性,同时也折射出晚明士绅阶层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命运之间的挣扎。辽阳的陷落则尤为惨烈,袁应泰等一众官员誓死抵抗,表现出了忠贞不屈的精神风貌。袁应泰以身殉国,体现了古代士大夫“杀身成仁”的高尚品格,而张铨等人壮烈牺牲,更是突显了明朝官员在国破家亡之际的悲壮情怀。

然而,从军事角度来看,袁应泰的指挥调度和决策过程中存在问题,如未能有效利用火器优势,未能合理调度兵力,以及面对突战况时的应对乏力,最终导致了辽阳失守。

这两座城市的陷落,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结果,更是明朝内部制度弊端、军队战斗力下滑、财政困境以及民族政策失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。假设明朝能够在当时及时调整国防战略、强化边防力量、改革军事体系、提振士气民心,或许能避免或延缓这一系列的失败,进而影响整个历史格局。

沈阳陷

明朝总兵贺世贤驻守沈阳。正月时,后金军队数万骑兵抵达浑河,黄昏时分传来报告,敌军已接近渡河,即将靠近沈阳城池。贺世贤闻讯大惊,急忙在城墙垛口间储备火药,登上城楼查看敌情,现敌军距离城池四里之遥。他下令射火炮,然而,尽管火炮轰鸣,却未能伤及敌军一兵一骑,火药就已经耗尽。片刻之间,敌军已经将城池团团围住。次日,副总兵尤世功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迎战,虽然杀伤了敌军大半,但最终还是被迫撤回。此后,贺世贤坚守城池,不再出战。

此时,辽东经略袁应泰接到战况报告,派遣参将王世科率领五千人马前往支援。然而,敌将哈都率军击杀了王世科,导致其所率部队全部投降。敌军围城十日后,成功攻破沈阳北门。贺世贤见状,打开西门,单骑逃离。他逃至双溪时,遇到李永芳率领的五百哨骑侦察兵,最终选择投降。贺世贤与李永芳共乘一马,一同进入已被敌军占领的沈阳城。敌军任命贺世贤为后金副总兵。

沈阳陷落之后,后金将此城设为都城,并称之为“沈京”。

辽阳陷

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三月二十日,辽阳陷落。在此之前,辽东经略袁应泰得知沈阳陷落的消息后,便与巡按御史张铨、分守道官员何廷魁、监军道官员崔儒秀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。这时突然传来后金军自四里铺逼近的报告,袁应泰立刻命令总兵侯世禄率军迎敌,他遭遇了哈都、哈真两名敌将的联合进攻。双方从中午激战至傍晚,胜负未分,侯世禄决定收兵,撤至东山驻扎。敌军趁夜色攻击小西门,袁应泰命令射火器抵抗直至天亮。敌军虽伤亡众多,但明军火器也已耗尽。袁应泰又令监军牛维曜从小南门出辽阳城援助侯世禄再次出击,牛维曜在战斗中中箭,导致部队溃败。侯世禄抵挡不住,也只好撤退。

袁应泰、张铨、何廷魁、崔儒秀在城楼上目睹战况,深知事态危急,袁应泰说:“我奉朝廷之命专征辽东,本想恢复失去的疆土,报效朝廷,安抚百姓,无奈天意如此,使得谋臣无法定策,勇将不能建功,辽阳城危在旦夕。如果退守河西,我不仅无颜面对皇上,也愧对诸位将士。我愿交还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,以身殉国。诸位没有在外统兵作战的责任,应当迅离开城池,尽快采取行动收拾残局,退守至河西地区,制定长远防守计划。”张铨等人表示:“我们皆受国家厚恩,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,理应舍身报国。愿追随大人,死后化为厉鬼也要继续抗击敌人。”

话音未落,四面传来敌军攻城的消息,众人分别坚守各城门。不久,小西门起火,后金军已经登上城楼。小南门内有叛军接应打开城门,敌军大批涌入。袁应泰在东城楼上向皇宫方向拜别,然后拔剑自刎。崔儒秀也自缢身亡。张铨坚守北门,看见李永芳攻城,大声斥责其背叛国家、忘记君恩的逆贼行径。李永芳假装听不见,厉声催促后金士卒加紧攻城,很快城门被攻破,张铨在城楼上仍骂声不绝,直至被敌军杀死。全城大火四起,哭声震天。何廷魁回到官署,与妻子、两个女儿一起跳入花园井中自尽。

附记:

辽阳生员杨某于顺治十七年(公元166o年)任松江总督,一次与无锡进士刘果远宴饮,观赏戏曲表演。酒酣之时杨某拍案叫道:“这拍板唱错了。”刘果远问:“大人也精通音律吗?”杨某回答:“我的命也是因此才得以保全。当初辽东陷落时,敌人担心百姓因贫困而生乱,先将贫民尽数杀害;两年后又担心富人聚集造反,于是再次将富人全部杀掉。只有四类人未被杀。一是皮工,能快做鞋子的不杀;二是木工,能制作家具器物的不杀;三是针工,能缝制皮衣帽子的不杀;四是优伶,能演唱汉曲的不杀。唯独想要杀掉读书人。那时我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,整日闭门苦读,故而面色白皙。后金军捉住我后问我是不是读书人,我回答说不是,我是唱戏之人。对方说那你一定会唱戏,让我唱一听听。于是我唱了一曲四平腔,才得以被释放。”杨某说完这段往事,就在宴席间亲自敲板唱了一曲。

译者注:1。原文记载的明将贺世贤叛变后金,系作者计六奇根据当时的一些史料记录。按照后世编撰的《明史》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卷记载,贺世贤、尤世功皆在沈阳之战中战死。

2。沈阳与辽阳的相继陷落,是中国明朝末期东北地区局势剧变的重要节点,标志着后金势力崛起并逐步蚕食明朝领土,影响了整个明清交替的历史进程。

沈阳之战中,贺世贤虽然顽强抵抗,但由于火器短缺、援军失利等因素,最终不得不弃城而去,反映出当时明朝边防力量在面对新兴的满洲骑兵冲击时,既有战术层面的被动,也有战略资源配置的不足。而贺世贤的投降,揭示了个人意志与忠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脆弱性,同时也折射出晚明士绅阶层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命运之间的挣扎。辽阳的陷落则尤为惨烈,袁应泰等一众官员誓死抵抗,表现出了忠贞不屈的精神风貌。袁应泰以身殉国,体现了古代士大夫“杀身成仁”的高尚品格,而张铨等人壮烈牺牲,更是突显了明朝官员在国破家亡之际的悲壮情怀。

然而,从军事角度来看,袁应泰的指挥调度和决策过程中存在问题,如未能有效利用火器优势,未能合理调度兵力,以及面对突战况时的应对乏力,最终导致了辽阳失守。

这两座城市的陷落,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结果,更是明朝内部制度弊端、军队战斗力下滑、财政困境以及民族政策失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。假设明朝能够在当时及时调整国防战略、强化边防力量、改革军事体系、提振士气民心,或许能避免或延缓这一系列的失败,进而影响整个历史格局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